美术


专题研究

  • 混合智能——新媒体艺术语境下的人机共创模式研究

    费俊;黄恩琦;

    本文以福柯的“作者—作用”理论为基点,指出人工智能对创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人工智能不同于传统工具,在新物质主义的启示下,人工智能科技可以被视为结合了多种意向性的客体,在与人类有效的合作模式下,有着涌现更高维意向性的潜力。本文将“混合智能”概括为新主体的存在形式,并主张建立合作与对抗共存的动态关系。混合智能不仅重塑艺术创作范式,更指向未来人机关系的认知重构——在技术赋权下,艺术将成为探索智能边界、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键场域。

    2025年08期 No.692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模仿到创造——数智艺术的图像叙事与空间建构

    方民;

    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点,探讨数智艺术从模仿到创造的历史转型问题。在图像叙事领域,揭示工具理性与艺术主体性的断裂,阐明算法生成推动创作范式从“内容生产”转向“系统架构”的跃迁。在空间建构领域,论证虚拟技术颠覆机械复制的逻辑,实现“再现”到“共生”的认知论转向。文章创新性地提出数智艺术的三重张力,即技术赋能下创新与算法霸权并存,系统创造潜能与人文精神危机同在,感知解放与数据殖民异化交织。同时强调用感知力、文化深度与伦理关怀来引导技术,以人机共生为核心路径,批判性地审视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矛盾。

    2025年08期 No.69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当代美术_展览评介

  • 水粉画的时代嬗变——“第三届全国水粉画大展”述评

    李星;

    “第三届全国水粉画大展”展现了中国水粉画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态势与创作面貌,参展作品题材丰富、技法多样,体现了水粉画从基础习作向独立艺术形式的发展。展览同时反映出创作中存在的“题材扎堆”、过度依赖照片、本体语言模糊等问题。专家们通过理论研讨指出,未来须加强对水粉画本体语言的研究,鼓励深入生活的原创题材,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25年08期 No.692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第三届全国水粉画大展”作品选登

    李方东 ;谭秋菊 ;刘燕亚 ;毛凌风 ;许卫朕 ;王洪云 ;郗志理 ;曹玉玺 ;黄万埔 ;董畅达 ;陈红义 ;高涵 ;刘思含 ;黄国良 ;王天贺 ;张钞治 ;邵国宸 ;张宁 ;梁国斌 ;邱剑 ;陆浩然 ;高坤 ;郭玉娇 ;杜华显 ;柴波 ;张利锋 ;权振龙 ;许文峰 ;李博雅;

    <正>~~

    2025年08期 No.692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当代美术_个案研究

  • 笔墨光韵 淡然至臻——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意象生成与教学赓续

    杨维民;

    田黎明是当代中国画家与美术教育家,其艺术创作历程经历了从历史题材创作到表现改革开放时期的建设者,再到自我心境表达的演变。他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内核,将“淡”作为一种审美观,通过光影融入画面的语言技法,形成了当代人物画的意象性表达。此外,田黎明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使得中国画的教育方法得以拓展。

    2025年08期 No.692 38-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境界追求的多维实践——陈平山水画艺术解读

    卢虓;

    “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画家陈平基于自身实践与对艺术境界的独特理解,提出了“情境”“空境”“灵境”的“三重境界”说,这一递进式的境界观既反映了他对自身艺术的追求,也成为其艺术审美评判的标准。陈平山水画对“三重境界”的追求与触及,离不开他对传统持之以恒的研习以及多种艺术门类的涉猎,这成为画家实现艺术目标的必要条件。

    2025年08期 No.692 43-4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民族叙事与家国情怀——刘泉义人物画创作历程回溯

    王鑫;

    刘泉义苗族女性形象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语言形式,为当代少数民族人物画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他在后续的军旅题材创作中继承了工笔画精细技法,而在转向藏族题材创作时,则强化了写意手法的表现力。刘泉义人物画以现代视觉语言,重构了情感表现方式,为中国画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案例。

    2025年08期 No.69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传统的解构与重构——薛亮山水画的形式语言与主题探索

    翟明帅;

    薛亮是一位致力于探索山水画时代性的画家,他以当代人文视角审视传统山水的审美特质,探索当代艺术语境下山水画艺术语言与主题内容的出新,其山水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以色为肤,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元素,剥离传统而不背离传统,是扎根于传统又能反映时代的艺术表达。

    2025年08期 No.69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当代美术_现象观察

  • 亚明与新金陵画派的古典写意传统

    刘继潮;

    本文从“江苏国画工作团”的写生活动,以及亚明对中国古典写意传统的深刻认知谈起,分析和重审亚明及新金陵画派的艺术源流与历史定位,主张突破以往研究亚明与新金陵画派的固有认知,还原其被写生遮蔽的古典写意传统的绘画本质,以期接续新金陵画派与中国古典绘画写意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

    2025年08期 No.692 55-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水墨实验”与“实验水墨”名称考辨

    杭春晖;

    纵观40多年来“水墨”衍生的诸多命名,呈现出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激烈互动,交织着对概念的争论与重构。本文围绕“实验水墨”与“水墨实验”概念上截然不同的词汇,分别从语言结构和文化身份上展开讨论。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将水墨视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活性的研究对象,通过考辨相关“水墨”名称,重新激活“水墨实验”在当代语境中的阐述功能。

    2025年08期 No.69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近现代美术

  • 多元与竞争——抗战时期延安设计组织研究

    黄厚石;

    抗战时期的延安,各种文艺组织蓬勃发展,设计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鲁艺美术工场”和“延安工艺美术社”分别代表了学术型和专业型设计组织的尝试,技术型的“美艺服务社”体现了设计组织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反馈,这种市场需求导致代办型设计组织在延安快速成长,“鲁艺美术供应社”的复办则反映了市场需求激发的良性竞争,并体现出设计艺术发展中商业因素的重要性。延安设计组织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政治观念、文艺思想和商业因素的综合影响。

    2025年08期 No.692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商业美术组织者到抗战美术先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及其角色转变

    王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作为民国时期首个全国性商业美术专业团体,肩负着“商业美术现代化”与“抗战美术动员”的双重重任。该协会早期以联络业界、研讨理论、提升技巧、推动工商业发展为宗旨,借用《商美》杂志与全国商业美术展览,推动商业美术职业化与大众化。抗战全面爆发后,其组织成立“救亡宣委会”,通过创办画刊、举办爱国画展、募集资金等举措,将商业美术的视觉传播特性转化为民族救亡的文化武器。本文通过史料考证,揭示其从商业美术组织者向抗战美术先锋的角色转变,也为中国抗战美术史提供“商业性与革命性交织”的史料支撑。

    2025年08期 No.692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抗战全面爆发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断裂与重生

    王海华;

    抗战全面爆发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经历了从摧毁到重生的过程。战争不仅破坏了传统生产网络与教育体系,更中断了商业美术的现代转型进程。然而,身处大后方的知识分子积极引入西方设计理念,大力推动民族形式与实用主义结合,形成了“院校教育—生产实践”模式,促使工艺美术在断裂中完成从传统技艺向现代设计的转型,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年08期 No.692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古代美术

  • 初论古代人物画里的情节与时间——关于“散点叙时”的发现与探索

    余辉;

    基于自东晋到明代的大量经典绘画作品,人物画家在叙事中渐渐固化成四种互有关联的时间概念:一是在瞬间的单一情节里形成了显现时日或时辰的手法;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单一情节加联想的时间与情节;三是以较为抽象的时间概念叙事的方式;四是以散点叙时、以时叙事的方式分别表现场景里的群体活动或特定的人物活动,这是古代最具特色的叙事手法,是在延时的复合情节里形成显现时间段的手法,产生这些叙事的方式与魏晋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文学发展以及时代性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2025年08期 No.692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柳荫群盲图》叙事考辨

    陈亚建;朱剑;

    宋画《柳荫群盲图》中的盲人打架与算卦场景,多被解读为对当时社会动荡及人心不安的现实之影射,内含讽谏意味。本文在对文献梳理与图画细读后发现,其所叙事实与宋廷的矜孤恤穷、敬老养病工作密切相关。画中诸多细节表明,其描绘的是宋廷为贫疾乞丐提供的冬季集中养恤结束后的“放散”景象。此图的创作目的在于汇报收养人员是否合规,具有情报收集的性质。而其构图中的独特情节设置,还揭示了宋代社会救助工作中佛教的深度参与。

    2025年08期 No.692 105-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师古出新意——《浮玉山居图》风格来源与隐逸主题再考

    杨东谕;

    本文通过对钱选师承关系和临仿实践的系统分析,揭示《浮玉山居图》所蕴含的“师古出新意”的创作理念。在技法层面,钱选以南宋绘画传统为基础,主动回归晋唐古意,对“江南画”形式进行再探索,并通过绘画媒介实现笔墨创新。在主题层面,该作以唐代隐逸诗人方干的典故为文本意象,通过对山居母题的继承与创作,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隐逸主题表达系统。《浮玉山居图》既是钱选对前人绘画传统深入理解的体现,也是其在新历史语境下的创新实践,并为理解元初文人画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案例。

    2025年08期 No.692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外国美术

  • 谢赫“六法”东传日本考论

    杨羽;

    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基石,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代表性思想,也对日本绘画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然而其传播路径和融入日本本土绘画的过程一直未被学界充分关注。本文通过细致考证历史文献,揭示“六法”在13世纪初和17世纪中期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传至日本的过程,并借此探讨外来画学思想与日本本土传统绘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日美术交流史提供新的视角和史料支撑。

    2025年08期 No.692 120-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光色中的诗意理想——近代日本朦胧体绘画的视觉探索及美学启示

    王天乐;

    朦胧体绘画是日本明治时期产生的绘画样式,也是近代日本美术重要变革运动的结果。在视觉探索上,朦胧体绘画以“没线主彩”描绘有水的风景,对传统画法进行了图式革新;在空间实践上,画家利用平面虚实的分割,以留白的方式探索本民族的审美情感特征;在画学观念上,则借鉴中国宋元绘画作品,并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与诗意审美。朦胧体绘画作为近代日本西化过程中的一次民族启蒙与文化自省,不仅成为连接中日文化的桥梁,也在传统画法与现代思想之间构建起新式审美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美学启示。

    2025年08期 No.692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萃艺荟_学术新见

  • 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脉络

    李欣羽;

    本文聚焦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通过梳理其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和背后独特的文化背景,总结提炼出现实主义特征及表现主义转向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创作中蕴含的质朴厚重的原乡情结,旨在深化对地域美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相关主题的创作与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692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民间美术的技艺“言传”途径探析——以色彩口诀为例

    李青青;祝越;

    言传与身教是民间美术重要的技艺传承方式,其中“言传”突出表现为口诀传承。本文旨在探析口诀传承作为民间美术技艺传承重要途径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梳理色彩口诀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进而揭示色彩口诀作为集体智慧的产物对民间美术技艺传承的重要价值。

    2025年08期 No.692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萃艺荟_百家艺谭

  • 刘永健的乡土写实水彩画研究

    戴永强;

    刘永健的水彩画创作是当代乡土写实绘画的代表。他始终坚守乡土叙事的创作方向,其作品凭借大画幅的创作形式、细腻的写实手法及对色调的精妙运用,生动展现出乡土生活的自然之美与醇厚的人性光辉,以艺术实践回应人们对自然与乡村日渐深切的精神向往。其创作不仅拓展了乡土题材在现实表现上的生活宽度,也因其独具特色的乡土写实水彩画新貌,深度推进了新时代水彩画创作的发展。

    2025年08期 No.692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有形与无形——乔晓光的剪纸艺术特征分析

    张雪娇;薛其龙;

    乔晓光是我国当代剪纸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他将民间传统与当代表达深度融合,以极具时代审美的创作视角,开辟了独特的创作方式。本文提出乔晓光通过探索“有形”的剪纸语言与“无形”的文化内涵,实现从图像到文化、从民艺到观念的艺术转化,为传统剪纸注入新生命,并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传统再阐释的重要范式。

    2025年08期 No.692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民族题材工笔肖像画的当代图式建构

    周国泉;

    本文以描绘苗族人物的工笔肖像画“停洞圩日”系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人物塑造、构图设计、色彩运用及线条表现展开分析,揭示其作为民族题材工笔肖像画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而为当前的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2025年08期 No.692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乡土之路——陈杰木雕的表现维度与本土性探索

    李鹏;伍麒麟;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陈杰木雕的艺术特征,深入剖析其对中国雕塑本土化发展的时代价值。陈杰的木雕创作既展现出个人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思想内涵,又通过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表达,革新当代木雕的创作理念,其创作成果和教学贡献为当代中国雕塑从业者提供了宝贵借鉴,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本土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08期 No.692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卷首语

    盛葳;

    <正>新时代以来,科技逐渐在艺术的创新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迅速介入到艺术行业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了不同类型艺术的融合创新,也极大拓展了艺术自身的既有边界。202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杭州举办,集中展示了我国当前在数字艺术方面的创新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鉴于此,《美术》杂志精心策划,通过宏观理论带个案研究的模式组织了数个专题,聚焦科技与艺术,从创作、组织、展览、传播、美学、法律、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25年08期 No.69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