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专题研究

  • 图绘联结——“行星性”与史密斯的全球当代艺术史方法论

    董丽慧;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正兴起一种“行星转向”思潮,而艺术学界对“行星性”理论的率先实践和应用,集中体现在当代艺术史学者泰瑞·史密斯的“当代性”理论和“元世界图像”构想之中。本文旨在回溯与解读近20年来,史密斯提出的从“当代性”到“行星性”的理论发展脉络及重要观点:首先,辨析其在21世纪初提出的具有“当代性”的“将临艺术”与延续“现代性”的“未来艺术”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解析其随后明确阐述的“当代性”不等于“现代性”的三种时代特征;再次,综述其为全球当代艺术构建的三种宏观趋势;在此基础上,解读其近年来构筑的四重“世界平面”与三重“元世界图像”的整体架构;最后,指出“行星性”概念的中文翻译误区,澄清这一理论基本的“在地”属性。

    2025年06期 No.690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学科艺术史书写的材料、方法及问题

    宋石磊;

    以形式分析为主要手段的风格学是传统艺术史书写的主流方法。随着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介入,艺术史书写被置于更复杂的问题域之中。一方面,考古出土新材料的不断涌入,使艺术史重新书写,同时带来了史料学层面的反思;另一方面,艺术史学者对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关注,形成了新的艺术史研究趋向,致使新旧艺术史产生分野。在实物、史料和图像的互动之下,跨学科的艺术史书写何以可能?当下,艺术史的书写与重构亟须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立足于艺术本体,采用“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汉学与艺术史相融合的方式,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以期通向一种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研究。

    2025年06期 No.690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美术_展览评介

  • 心路历程 赓续踔行——评甘肃画院“朝圣·敦煌”第三期美术创作工程

    郭兆龙;

    “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系列工程自2012年正式实施以来,已成功践行了13年。第三期工程不仅是对前两期工程的重启与反思,更体现了对千年来敦煌艺术精神的追溯与传承。第三期工程拓展了“朝圣·敦煌”的文化属性,不仅对丝路石窟艺术进行了抒绘,而且融合了汉简、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表现民族风情,写照人民生活。在本期工程中,甘肃画院的画家们摒弃了对敦煌元素的直接借鉴,开创了一种更为新颖的视觉图式和笔墨语言,逐步探索出一条从大众化的图式向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表达的转变之路。

    2025年06期 No.69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路历程 赓续踔行——甘肃画院‘朝圣·敦煌’第三期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选登

    张宪文 ;张志勇 ;王丹 ;赵明强 ;范文阳 ;张建中 ;沈亚飞 ;金长虹 ;骆少军 ;陈梦希 ;蔡晓斌 ;司文洲 ;张生进 ;贾青重 ;韩君 ;郭峰 ;王万成 ;王大伟;

    <正>~~

    2025年06期 No.690 27-30+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美术_个案研究

  • 异相与同在——范勃个展“预言的寓言”之随笔

    郑工;

    这是一篇阐释性的观看笔记,以零散话语对应范勃个展的展场作品,因为倒置而倒置,因为错乱而错乱,因为诗性而诗意,因为浪漫而想象。追随作者的思路,在时空中穿梭,在已然与未然间往返,找到意义的投射处,找到隐藏着的那个他。“他”是一位穿行者,与“我”相应,而“我”是主动者,以二者对话的方式接应11个单元主题,在无解中求解,在各种被解构的意象中发现其重构的意图,在各种被转换的形式中明确其话语的边界。“我”与“他”构成文中的叙事主线,一切都被“我”的眼光所接纳,并以文字回应其“预言的寓言”。

    2025年06期 No.69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军旅战歌到鸿篇史诗——袁庆禄的套色木刻艺术探索

    马丽;冯果;

    袁庆禄的套色木刻作品因精湛的写实技艺和丰厚的艺术表现力而广受赞誉。他的艺术创作始于军旅题材,后逐渐拓展至对高原牧民生活的表现与重大历史题材的精研。其作品紧扣时代主题,通过艺术家丰沛的个人情感和宏阔的历史视野,精准地提炼并传达时代精神。他的艺术道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拓进,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中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但立足时代与人民是其中不变的主旋律。

    2025年06期 No.690 37-4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材料·手工·物象——当代陶艺的绞胎工艺探索

    王赵婧;

    本文通过陶艺作品《薪》《可见性》《回旋》《零度之下》回溯自身创作路径,从创作者的角度探讨绞胎工艺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实践与创作观念。作品基于中国传统绞胎工艺,强调材料的主体性和身体记忆,以手工痕迹传达情感与时间的积淀。绞胎工艺的创作逻辑与美学特质打破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展现了人与泥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刻对话。

    2025年06期 No.69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话材料——当代木雕创作的材料语汇与观念转译

    葛平伟;

    当下的木雕创作面貌已然丰富,然而面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对当代木雕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木雕创作实践感悟,从艺术家与木材料的对话关系,材料语言与创作主题的融合,材料技艺的语义表达三个方面,论述当代木雕创作的材料语言、观念转化的实践探索,为当代木雕创作的观念与方法提供个体创作经验。

    2025年06期 No.69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美术_现象观察

  • 融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美术传播策略与叙事逻辑

    张利国;

    美术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加持下,呈现出全新的传播方式、叙事策略、审美表达。本文旨在探寻美术与数字技术、全媒体、互动叙事等融合背后的基因密码,为实现传统美术的当代活化提供了发展路径,展现出传统美术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2025年06期 No.690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赋能下的版画生态重构

    高杰;赵龙;

    本文阐述科技赋能为版画创作带来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影响,并论证科技革新对版画制作工序、本体语言表达、跨媒介应用、传播方式、评鉴标准等多方面的整体改变。在科技赋能下,版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面对当代新艺术形态不断演化的现状,版画家需要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并在技术创新和人文批判的两极张力之间求得版画“思想印痕”的艺术价值。

    2025年06期 No.69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近现代美术

  • 战场中的“军民”——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中的关系叙事与视觉表征

    李惠子;

    1943年初,彦涵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创作了返延后的第一幅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该作以“战场”这一空间建构起的军民关系叙事,一方面,投射了作者在敌后根据地参与反“扫荡”战争的经历;另一方面,则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构建起的新批评话语,实践并进行精心考量。本文结合相关史实及战时广泛流行的军民关系图式,对作者构思创作的原初想法及面临问题予以阐释,进而指出彦涵于此重建的军民间的关系叙事,不仅摆脱了既往广泛流行的“一军一民”图式存有的模糊语义,还令“军”与“民”各自在战场上的身份角色及职责属性得以明晰。而此创作构思的背后,正体现了以彦涵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所彰显的一种革命美术新视觉表征正在悄然而生。

    2025年06期 No.69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轰炸还轰炸”——《新华日报》的空战叙事与图像宣传

    张向辉;吴悦;

    1938年,《新华日报》在办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木刻图像配合文字报道抗战消息,力图团结抗战力量、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新华日报》利用“轰炸—还击”的图像建构宣传我国空军的英勇抗战与反击成果,其空战叙事体现出坚定建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深刻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危机中的政治动员功能与社会整合价值,更通过“以轰炸还轰炸”的图像逻辑,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使民众从遭受惨烈轰炸的受害者转变为精神层面的反击者,从而维系长期抗战的集体信念,展现我国空军对敌军侵略的回应。

    2025年06期 No.690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孤独地追光——李桦在湖南的抗战木刻活动及风格转向(1938—1945)

    肖十川;文波;

    全面抗战时期李桦在湖南的7年时间里,为木刻运动及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基于艺术社会学视角,通过爬梳报刊史料,结合亲历者的回忆和作品图像等进行多维比证,呈现李桦在湖南开展抗战木刻活动的史学脉络和创作概况。从中指出,李桦通过木刻组织和报刊阵地建设等,探索了一套木刻运动新模式,同时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实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转向。李桦在湖南的艺术活动涉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化、版画理论的建构、人才的培养和木刻的国际传播等方面,也正是经由湖南的历练,其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才走向成熟,并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6期 No.690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木刻的多样性——以刘岘及其作品为中心

    石洁;

    作为中国现代木刻史上具有丰富经历的一员,刘岘与同样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木刻家胡一川、古元等人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被学界所重视,直至近年对其的专题研究才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可以追溯至抗战时期艺术家所采用的细腻的木刻风格,与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存在差异,这让他在抗战期间就已经疏离于主流创作模式。而选择这种艺术风格,源于他受到鲁迅的影响而坚持艺术的纯粹性,以及自身性格使然。通过刘岘的作品,也直观反映出了抗战木刻丰富的多样面貌。

    2025年06期 No.69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代美术

  • 朕乃书生——乾隆帝书写实践中的仪式、个人与制度

    刘晨;

    乾隆帝的书写行为贯穿其一生,既是皇权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承载着个人修养、精神寄托与审美表达等多重意涵。本文以“元旦开笔”仪式的礼制实践、乾隆“写字像”的视觉表现,以及《三希堂法帖》的制度化编纂为核心案例,探讨乾隆帝书写实践中的神圣性、个体性与制度性三重维度。通过对仪式、图像与制度工程的并置分析,考察乾隆帝如何以书写建构其作为天命之君、文人之身与典范之主的复合身份,进而厘清清代宫廷文化中书写行为所嵌套的多重政治与文化功能。

    2025年06期 No.690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秩序与融合——乾隆朝宫廷肖像画中的西北物象

    黄振;

    西北边疆一直是清王朝统治工作的重点,如何将西北地区松散的羁縻关系逐渐转化为更加稳定的从属关系和宗藩关系,是乾隆帝一直以来关切的问题。而乾隆朝宫廷肖像画中的不同元素,则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他对相关政策的思考。本文拟从乾隆朝肖像画中的各族嫔妃形象、西北各民族贵族使臣的着装差异,以及边疆贡物等内容入手,系统探究乾隆帝如何借助图像彰显清王朝对西北边疆的统治,以及运用视觉符号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6期 No.690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国美术

  • 乾隆帝的两副面孔——18世纪英国的乾隆形象建构

    陈妤姝;

    1793年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一新闻事件使得欧洲各界对乾隆帝的形象产生了好奇。英国艺术家围绕此次出使创作了一系列以乾隆帝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主要可分为漫画家们事前对“乾隆帝接见使团”场景的预测性画面和使团成员创作的乾隆帝相关绘画。这些画面上充斥着各种不真实的想象元素,它们反映了英国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的启蒙观念和对中英关系的认识,以及这些阶层之间的互相影响。本文追溯这两个系列乾隆帝形象的创作者、图像蓝本和主要观众群体,观察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并围绕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形成对乾隆帝形象“预测—证实”的内在结构。在乾隆帝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图像与欧洲社会各阶层的想象性共识之间不断互动,最终构建起18世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对乾隆帝的视觉性想象共识。

    2025年06期 No.690 11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隐逸理想”到“视觉容变”——“竹林七贤”形象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李珊;

    自奈良时代起,随着《世说新语》等汉籍的东传,“竹林七贤”所体现的隐逸思想与人格独立精神便受到日本贵族及僧侣的推崇,并在传播过程中被本土语境重构,成为兼具移植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在江户时代的“见立绘”中,七贤形象被游女或町人女性取代,其原有的士人理想被市井趣味所解构,成为体现“浮世”精神与民间审美的新型视觉符号。整体来看,“竹林七贤”在日本的传播经历了文本输入、语境重构与意义再造,最终完成了由外来思想资源向本土化表达的转化,体现出移植与主体建构并存的文化演化路径。

    2025年06期 No.690 131-14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萃艺荟_学术新见

  • 时代精神的艺术镜像——从王式廓延安时期素描到《血衣》创作

    孙会强;吴秀敏;

    王式廓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其艺术创作历程完整呈现了从革命宣传到历史叙事的演进轨迹。在延安时期,王式廓开创了融合中西的素描语言,发展出多角度写生和“截取式”构图,这一特点在其后的《血衣》创作中演变成“中心—辐射”式构图,用于深化阶级叙事。王式廓的早期素描和《血衣》创作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通过形式探索形成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体现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本土化发展。

    2025年06期 No.690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萃艺荟_百家艺谭

  • 借古开今 自成一格——曾宓的艺术创作

    邱味味;

    作为中国当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代表,曾宓在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上均取得显著成就。本研究通过梳理曾宓的从艺历程、创新实践及理论建构,探讨其在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化、山水画构成范式的重构、题材的世俗化拓展等方面的探索。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曾宓艺术成就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亦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06期 No.690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师与心源——陈辉的新水墨

    刘利平;

    陈辉的新水墨绘画是一种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他以写生为立基,以西画为借鉴,再一次激活了传统水墨。其创作在挖掘新的题材和内容、拓宽水墨的边界、丰富意境的形态三个方面示范了新的可能性,也因此具有新的典范意义。

    2025年06期 No.690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行江山万里 绘家国千秋——浅析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

    王微曦;

    董继宁的艺术创作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推动了当代中国史诗性山水的演进,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性表达。本文以江山万里行、绘家国千秋和笔墨随时代三个方面总结董继宁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民族性、史诗性和现代性特质,为当下中国绘画如何介入民族历史,如何以图像的方式重述中国文明提供可借鉴的文本。

    2025年06期 No.690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格物鼎新 艺中求境——苏国伟漆画艺术的创新性探索

    刘明玉;

    作为成长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在当代漆画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生代漆画艺术家,苏国伟在漆画创作中继承传统、创新求变,将西方具象写实主义、现代派的构成法则、东方文化审美内涵相融合,在内容主题、形式语言和材料技法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关于苏国伟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的解读对分析和探究中国现当代漆画的审美风貌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2025年06期 No.690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卷首语

    盛葳;

    <正>自18世纪现代形态的艺术史学科建立以来,艺术史经历了包括实物研究、风格学、图像学、社会史、文化史、新艺术史、全球史等多种方法论范式,在今天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趋势中,艺术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艺术史学科的当代发展,方法论可谓基础,今天的艺术史研究越来越重视艺术家及其作品之外的综合因素,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的交流互鉴。

    2025年06期 No.69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美协艺委会届展系列:第十四届水彩·粉画作品展览征稿通知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检阅中国水彩画的创新发展和最新成就,关注中国水彩·粉画发展的学术热点,拓展水彩画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实现水彩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推动水彩画艺术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和优秀人才成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决定举办“第十四届水彩·粉画作品展览”。

    2025年06期 No.690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