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子;
1943年初,彦涵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创作了返延后的第一幅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该作以“战场”这一空间建构起的军民关系叙事,一方面,投射了作者在敌后根据地参与反“扫荡”战争的经历;另一方面,则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构建起的新批评话语,实践并进行精心考量。本文结合相关史实及战时广泛流行的军民关系图式,对作者构思创作的原初想法及面临问题予以阐释,进而指出彦涵于此重建的军民间的关系叙事,不仅摆脱了既往广泛流行的“一军一民”图式存有的模糊语义,还令“军”与“民”各自在战场上的身份角色及职责属性得以明晰。而此创作构思的背后,正体现了以彦涵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家所彰显的一种革命美术新视觉表征正在悄然而生。
2025年06期 No.69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向辉;吴悦;
1938年,《新华日报》在办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木刻图像配合文字报道抗战消息,力图团结抗战力量、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新华日报》利用“轰炸—还击”的图像建构宣传我国空军的英勇抗战与反击成果,其空战叙事体现出坚定建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深刻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危机中的政治动员功能与社会整合价值,更通过“以轰炸还轰炸”的图像逻辑,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使民众从遭受惨烈轰炸的受害者转变为精神层面的反击者,从而维系长期抗战的集体信念,展现我国空军对敌军侵略的回应。
2025年06期 No.690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十川;文波;
全面抗战时期李桦在湖南的7年时间里,为木刻运动及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基于艺术社会学视角,通过爬梳报刊史料,结合亲历者的回忆和作品图像等进行多维比证,呈现李桦在湖南开展抗战木刻活动的史学脉络和创作概况。从中指出,李桦通过木刻组织和报刊阵地建设等,探索了一套木刻运动新模式,同时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实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转向。李桦在湖南的艺术活动涉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化、版画理论的建构、人才的培养和木刻的国际传播等方面,也正是经由湖南的历练,其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才走向成熟,并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6期 No.690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洁;
作为中国现代木刻史上具有丰富经历的一员,刘岘与同样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木刻家胡一川、古元等人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被学界所重视,直至近年对其的专题研究才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可以追溯至抗战时期艺术家所采用的细腻的木刻风格,与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存在差异,这让他在抗战期间就已经疏离于主流创作模式。而选择这种艺术风格,源于他受到鲁迅的影响而坚持艺术的纯粹性,以及自身性格使然。通过刘岘的作品,也直观反映出了抗战木刻丰富的多样面貌。
2025年06期 No.69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